top of page
搜尋
作家相片William Chien

刻意練習(每個藝術表演者都應該看的一本書)


現在台灣疫情緊張, 如非必要, 大家還是在家練樂器+閱讀吧~

最近在讀這本「刻意練習」, 十分有趣, 顛覆了威廉長期以來, 認為「極為優秀的音樂天才與大師們, 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」的觀念,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~


首先, 作者提出很有趣的三個迷思, 威廉將其套到音樂領域上,就成了:

1. 常常聽到有人說「我就是天生音感不好」、「我節奏感不好」、「我就是對五線譜沒辦法」,這樣的想法,是絕對不正確的,幾乎人人都能藉著正確練習方式來精進。


2. 「只要經驗夠多,一定會進步?」 作者多次提到,以一成不變的方式重複做某件事,不但無法進步,反而會停滯與退步,因此,吹奏幾十年的「老師」,未必比年輕的演奏者來的更優秀或更有能力


3. 「只要夠努力,就會有進步?」 很多時候,我們都以為,再努力一下,再多練一點,就能進步了,但其實不然,練習方法錯了,再努力練習也是枉然。進步只關乎能否找出「正確的方法」

認識威廉的應該都知道, 其實威廉非常強調「練習勝過天份」的想法, 也有很長一段時間, 認為「一萬個小時的練習造就專家」是一個很有道理的說法。


作者在書中雖然指出「一萬小時法則」的一些錯誤, 但追根究底地來說, 他的長年研究報告也指出, 從專業的管弦樂團演奏家, 到專業芭蕾舞團的舞者, 當中的首席或獨奏(獨舞)者, 其練習量往往都超過一般團員, 更不用說是一般非職業程度的老師所能企及的了, 作者斬釘截鐵的表示, 所有的專家都是累積了10-20年, 數千小時以上的練習, 沒有例外, 而要成為該領域的大師, 往往都投入了2萬到2萬5千小時的練習, 一萬小時根本只是走到一半而已。


但是, 不可否認地, 威廉學習的一路上, 無論在國內或國外, 身邊也時常見到比威廉年輕但又遠比威廉優秀的音樂家, 有時也會想, 到底是不是因為自己的天份不如他們呢?(他們看起來並不像有練一萬個小時啊?而且還有人說一天練2個小時就已經很多了......)


這本書繼續說到, 天份不光是一般人所認為的音樂才能, 像是絕對音感、精準的節奏感、天生的嗓音或是驚人的作曲才能等等,而是「心智表徵」(Mental representation) 與一般人不同。

所謂的心智表徵, 乍聽下很不容易理解, 但說穿了, 其實就是對新事物的掌握能力,

舉幾個例子好了, 當我連在家裡附近都會迷路時(是的,我是個標準的路癡XD~) 一位計程車司機卻能夠迅速掌握超複雜的地理位置,在大街小巷穿梭,在我以為是不是要被賣到黑市時候,拐個彎就到達目的地了。


再來一個例子, 當我在笨拙地跟女兒下西洋棋的時候, 每下一步, 就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走, 大部分的西洋棋高手, 卻至少可以想到十步以外的棋局發展, 掌握整個棋盤的走向, 更不用說是Netflix影集后翼棄兵 (The Queen's Gambit)中的女棋王,可以閉著眼睛跟一大群人下盲棋了...


在音樂上, 練習不是只是機械性地反覆練習你已經知道的音階或樂曲,

我常常跟學生說:「吹樂器不等於練習」,

是因為我過去自己也有很長一段時間,

以為自己花了好幾個小時在練樂器,

但其實只是在「玩」樂器,或是一直重複我已經會的東西,

對進步的幫助不大。


那麼高手在於練習上的心智表徵是如何呢? 其實就是要在每一次的練習中, 全心全力地投入, 有意識且迅速地發現自己練習上的問題, 分析這些問題, 並制定出新的練習計畫, 讓每一次的練習都充滿效率與成就感, 這個世人稱為「大師」與「天才」都共同擁有的練習特點, 而且是跨領域的, 無論是音樂、西洋棋、數學還是高爾夫球高手都一樣。


作者提出, 要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, 最重要的, 是先找出該領域的佼佼者, 弄清楚他/她做了什麼和其他不同人的事,並從中學習, 優秀的指導者知道怎麼用最有效的方式訓練學生,也能根據情況與個人需求調整訓練方式。

威廉換句自己的話:「找一位好老師!然後好好地徹底學習他/她的一切經驗!」


有了好老師之後, 我們還是要回到個人的獨自練習上 (書中也提到,絕大部分的進步,還是來自大量的獨自練習時間)

作者提出了三個F開頭的練習原則:

1. Focus(專注投入):在練習時必須專注一致,在每一次的演奏裡都盡可能達到完美(慢練就是最好的方法!The Slow is Better!) 刻意記住正確演奏的感覺,而非無意識地重複相同動作


2. Feedback(意見回饋):確認每次的練習是否有可進步的空間,經過修正後的練習法,是否有造成改變與進步?


3. Fix it (解決問題):透過「專注」與「反思」,來擬定修正計畫,跨出舒適圈,反覆這三個階段,持續達到更好的境界


此外,要認清楚「知識」與「技能」不同, 在醫學院學習多年的知識, 不代表專科臨床的診斷實力, 而只是長期用同一套方法面對病患, 即使累積多年的經驗, 也不能增進醫術, 還需要透過不斷精進, 參加研討會、工作坊、短期課程、證照訓練、學習日新月異的醫療方式, 才能成為更優秀的醫生。


音樂上也是, 不要把自己在學校學過的東西, 或是自己已經熟練的歌曲與技巧, 當成已經不須改進的技能, 只要不繼續精進, 就只會退步而已, 作者說得很好, 「經驗」不會讓我們變得「更專業」。


最後用一句書中的話做總結: 「最後的勝利屬於更努力練習的人,而不屬於一開始靠智力或其他天賦佔上風者。」

與大家共勉~(好啦,我要來練樂器了,再不『刻意練習』的話,就會不刻意地睡著了XD~)

7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